我國中空玻璃行業50年發展歷程
發布時間:2016-10-28
訪問次數:
萌芽階段(1964年~1984年)
1964年,在面對西方技術全面封鎖的情況下,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玻璃所建筑玻璃室的同志們在國內率先開始研制中空玻璃,采用的是手工制作單道密封工藝。1966年,沈陽玻璃廠為響應周恩來總理在全國第三屆人代會上提出的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成立了中空玻璃組,主動與國家建材院開展了院企合作。1971年,沈玻為大連機車車輛廠試制了第一片內燃機車的前風擋磨光鋼化中空玻璃,1978年建成國內第一條涂膠法中空玻璃生產線,1981年正式投產。1977年至1983年,該廠累計生產中空玻璃12152m2。
1984年,籍由兩個里程碑式的事件:中空玻璃完成部級鑒定和國外先進技術、裝備的引入,使得我國中空玻璃行業發生了質的變化,開啟了我國中空玻璃行業發展的新紀元。
成長階段(1985年~1994年)
隨著深圳光華在引進中空玻璃生產線方面邁出的第一步,秦皇島耀華工業技術玻璃廠、通遼玻璃廠、上海耀華玻璃廠、南玻集團等緊隨其后也引進了中空玻璃生產線,對國內手工作業、半機械化作業的中空玻璃生產方式形成了第一次沖擊。據不完全統計,此后幾年我國又陸續從美國、意大利、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等國引進了約40條生產線和關鍵設備,促使其他企業進行仿制和二次研發,提高機械化生產水平,并開始吸引行業外的企業加入到中空玻璃及配套材料的生產中來,初步改善了我國中空玻璃生產規模小、產量低、質量差、成本高的落后局面。1990年前后,我國中空玻璃行業形成了多種生產方式共存的局面,其中機械化生產線40余條、年產能400多萬m2;半機械化生產線10余條、年產能50多萬m2;采用單道密封的手工作業線200余條、年產能200多萬m2,全國累計年產能650萬m2以上,并實現了小批量出口。1994年中空玻璃出口量達3605噸、約10余萬m2。1991年,南玻集團生產出更加節能的陽光控制鍍膜中空玻璃。
成熟階段(1995年~2004年)
在國家開始強調建筑節能的大背景下,整個行業受市場需求擴大的影響,進入快速穩步增長期。國內中空玻璃材料研制全面走向國產化、設備研制逐步走向成熟。各種功能玻璃包括鍍膜、夾層玻璃等作為中空玻璃原材料得到廣泛應用。
這期間,國內中空玻璃生產企業達到約1000家,產量從650萬m2上升到約6000萬m2;產品品種也更加豐富,相繼出現了國產Low-E中空玻璃、點駁式中空玻璃等新產品,各地也相繼涌現出一批標志性建筑,如浦東國際機場、香港圖書館、北京國際金融大廈等。
發展壯大階段(2005年~2014年)
我國的中空玻璃行業在新的綠色經濟、生態文明建設方針指引下,技術升級成為整個行業主導方向,超白中空、超大板面Low-E中空等特殊品種中空玻璃在工程項目中得到大量應用并實現自主供應。中空玻璃產量、質量大幅提升。2010年,“亞洲第一條智能化連續中空玻璃生產系統”在福建新福興玻璃有限公司成功落地,中空玻璃生產全過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動流水線(無人操作)加工,徹底改變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玻璃加工業的傳統視角。國內中空玻璃產品除完全滿足市場需要外,更多地走出國門,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和肯定。
這期間,國內中空玻璃生產企業達到2000家以上,產量從6000萬m2上升到4億m2;產品品種極大的豐富,相繼出現了內置百葉中空玻璃、熱鏡中空玻璃、真空復合中空玻璃等新產品,涌現出一批標志性建筑,包括國家大劇院、上海中心大廈、廣州東塔、迪拜哈里發塔、新加坡金沙大酒店等。